消腫祛濕|粉葛赤小豆湯懶人包:功效、禁忌&營養煮法揭秘

如果你總是感覺渾身乏力、皮膚長痘痘,不妨煲上一碗粉葛赤小豆湯來調理身體。粉葛赤小豆湯的功效十分明確,包括清熱解毒、潤腸通便等,但它的禁忌很多人都不曾了解。本文會詳細介紹這款湯水的食用禁忌及營養煮法,讓你更加健康地度過濕氣重的夏季。

粉葛赤小豆湯功效介紹

粉葛

功效1:清熱解毒

粉葛和赤小豆兩種食材均是生性寒涼的食物,因此有降低體內虛火的功效,能夠緩解由上火帶來的口舌疼痛、生瘡或潰爛以及眼睛的風熱病,幫助清除體內堆積的有毒物質。

功效2:消腫祛濕

粉葛赤小豆湯有利尿功效,能夠增加人體的排尿量從而達到消除水腫,祛除濕氣的目的。對於腎炎水腫、久坐人士引起的下肢水腫或者是下腹腫脹有較好的治療效果。

功效3:潤腸通便

粉葛中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,能夠刺激腸胃蠕動,加快排便速度,因此粉葛赤小豆湯適用於便秘人士,長期食用能夠有效改善便秘情況,也能夠起到預防便秘的作用。

赤小豆

功效4:生津止渴

粉葛和赤小豆都有滋陰補燥,潤肺生津的效果,可以補充人體內流失的水分,緩解夏季人體口舌乾燥的不適感,消除厭煩的情緒。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,食用粉葛赤小豆湯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。

功效5:調養脾胃

粉葛和赤小豆多做健脾去濕的藥材使用,能夠起到調養脾胃,強身健體的效果。脾胃之氣與人體消化系統中的胃、小腸有關,對食物消化不良、食慾不佳等症狀有改善作用。

功效6:預防三高

粉葛富含異黃酮類化合物,可以被用來預防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疾病,有助於改善心脏代謝、疏通血管,對三高人士也能起到輔助治療效果。

粉葛赤小豆湯食用禁忌

粉葛赤小豆湯不能與刺激性食物同食,比如辣椒、生薑、韭菜、大蒜等食物,一起吃會刺激胃腸道,引發腹瀉、腹痛、惡心等不適症狀。此外,粉葛赤小豆湯也不能與濃茶、酒精和碳酸飲料一同飲用,會嚴重刺激胃粘膜,甚至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。而且這些食物一起食用,都會削弱該湯水的功效,令保健效果大大降低。

哪些人不適合喝粉葛赤小豆湯?8大禁忌族群

  1. 體質偏寒者:體質寒涼者食用粉葛赤小豆湯會寒上加寒,引起腹瀉
  2. 低血壓和低血糖患者:粉葛本身有降低血壓、血糖和血脂的功效,食用粉葛湯會加重病情
  3. 孕婦:孕婦身體較為虛弱,不宜經常食用,容易受涼
  4. 腹瀉患者:對於存在脾胃虛寒的人群而言,應減少食用粉葛赤小豆湯,以免加重腹瀉
  5. 經期女性:女性處在經期時容易畏寒,此時再食用寒涼食物會引起生理不適
  6. 痛風患者:痛風的人往往體內「嘌呤」堆積過多,需要避免高營養高嘌呤的飲食,而粉葛赤小豆湯中蛋白質和嘌呤含量較高,不利於痛風患者恢復
  7. 對粉葛和豆類過敏者:對粉葛或赤小豆過敏的人群在食用後可能出現過敏反應,如皮疹、瘙癢等
  8. 正在服用利尿劑的患者:粉葛赤小豆湯有消腫利尿的功效,正在服用利尿劑的患者在食用前需要諮詢醫生,以免藥物和食物相互作用,影響藥效

粉葛赤小豆湯營養煮法大揭秘

粉葛赤小豆湯

如果你想要把粉葛赤小豆湯煮的營養又美味,那就要從煲湯的食材和步驟入手。首先,在食材方面,僅僅使用粉葛和赤小豆兩味食材進行烹煮,營養價值十分有限。你可以根据個人口味和需求,选择搭配其他食材如山藥、眉豆、鯪魚等,通過增加食材豐富性來增加湯品的營養價值。另外,你還可以酌情添加紅蘿蔔、蜜棗、陳皮等配料來平衡寒熱,同時還能豐富口感。

其次,你需要在煲湯的步驟上下功夫,每種食材有其發揮功效的最佳火候,煲汤的時間需要足够长,以確保食材的味道充分煮出,一般建议使用小火煲煮2個鐘以上。粉葛赤小豆鯪魚湯是最為推薦的一款靚湯,以下附粉葛赤小豆鯪魚湯的煲煮步驟。

具體步驟:

  1. 準備粉葛1斤、鯪魚1條、赤小豆15g、紅蘿蔔1個、蜜棗3粒、薑片5片、陳皮30g、清水5000ml
  2. 將鯪魚洗乾淨,祛除內臟和鱗片,再沖洗一次,最後用廚房紙將水分吸干備用
  3. 將粉葛去皮切塊備用,注意不要太厚否則難以熟透
  4. 將赤小豆洗乾淨,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備用
  5. 中火熱鍋燒油,將鯪魚下鍋煎製至兩面焦黃,盛出備用
  6. 生薑去皮切片,紅蘿蔔洗淨去皮切塊備用
  7. 在鍋中倒入5000ml清水,將所有食材一同冷水下鍋
  8. 滾起後轉慢火煲湯2小時關火
  9. 最後適量添加鹽、醬油等調味,盛出放涼即可食用

粉葛赤小豆鯪魚湯

總結

粉葛赤小豆湯的食材非常容易獲取,是懶人夏天必備的營養靚湯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粉葛赤小豆湯性質偏涼,即使鮮湯美味,也不宜過量食用,以免引起腹瀉。最後,飲湯不僅需要關注食材品質,也需要確保自身狀況適合食用,飲用後如果有任何不適或者其他問題,應該及時諮詢醫師。

消腫祛濕|粉葛赤小豆湯懶人包:功效、禁忌&營養煮法揭秘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